挑戰文化 vs 學習文化
「學習,還是挑戰?」這是大馬青年軍在 FIBA U16 男籃亞洲盃慘敗後,最刺耳的問題。
一名球迷這樣抱怨:「我們總是抱著『學習』的心態去比賽,而不是抱著『爭冠』的心態。到底要學到什麼時候?」
另一名球迷回應:「這只是好聽的說法。如果等到有能力爭冠才參加,那可能一百年都不用比了。」
兩種聲音,兩種真實,但背後都指向同一個焦慮:馬來西亞籃球,到底要一直停留在「學習」,還是開始勇敢「挑戰」?
語言的力量
語言不是中性的,它會塑造身份,也會在比賽開始前就定義了期待。
「學習」聽起來謙虛,能減輕壓力,能幫助接受失敗。但它也可能變成一層安慰的外衣,讓輸球變得理所當然。久而久之,球員對參與就滿足,教練找到藉口,球迷也習慣了平庸。
「挑戰」則完全不同。它意味著行動、接受風險以及失敗的可能。挑戰就是帶著計畫站出來,正面迎接差距,測試自己是否能跨越。當你說自己是在挑戰時,每一個回合都變成進步的檢驗,每一次失敗都變成反饋。這兩個字,會逼你做出回應。
語言反覆出現,會變成身份;身份不斷重複,會沉澱成文化。
日本的例子
2023 年男籃世界盃,日本逆轉芬蘭,被外界視為奇蹟,但那是他們多年累積的結果。
正如我台灣朋友 Grant 曾經在他的專頁《Grant 的亞洲籃球觀察室》寫到:日本面對世界強隊時,心態從來不是「學習」,而是「挑戰」。而「挑戰」不是喊口號,而是計畫、執行、失敗、調整,再來一次。這是一種有責任感的重複。
那場勝利不是偶然,而是一次又一次痛苦教訓後的結果。當他們終於擊敗芬蘭時,勝利已經不是天上掉下來的奇蹟,而是水到渠成的收穫。
這裡的啟示是:結果往往是心態的延遲反映。看似突然的突破,其實是多年來選擇「挑戰」而不是「安逸」。
日本的轉型也有制度支撐。2016 年成立的 B.League,把重心放在基層和清晰的職業路徑。他們的目標是 2030 年前培養出至少 5 位 NBA 球員。如今河村勇輝已經成為第一位完全在 B.League 養成的 NBA 球員。
這些都不是偶然,而是挑戰文化下的必然結果。
馬來西亞的現實
週四晚,大馬在 U16 男籃亞洲杯附加賽以 62 比 102 不敵伊朗,無緣8強。雙方的差距明顯,但更難看清的是:我們從失敗中學到了什麼?又何時才要把「學習」轉化為「挑戰」?
四場比賽下來,全隊投籃命中率僅 32.6%,三分更低至 24.4%。這對於一支要以「快、狠、準」為風格的球隊來說,是最致命的短板。投籃必須提高,提升個人技術也是當務之急。作為身高和體格不足的球隊,內線注定劣勢,如果連突破分球和終結的能力都不足,那我們幾乎無法競爭。
身高是我們無法控制的,我們當然要繼續尋找高個子,但那也不保證一定找得到。可是訓練方式卻完全掌握在自己手中。練什麼、怎麼練、練多少,這些都是今天就能改變的事。如果我們真的有在「學習」,那真正的學習就是認清差距、制定計劃,然後堅決執行。
這就是為什麼心態重要。如果每一場失敗都只是「學習」,那麼緊迫感就消失了。但如果每一場都是「挑戰」,那麼低命中率就會變成必須攻克的目標,缺乏突破就會變成技能訓練的警鐘,每一次訓練都會有明確的方向。
這些數據,不只是技術差距,更是文化選擇的信號。
球場之外
這個問題不僅止於 U16,而是整個馬來西亞籃球的未來。
我們要打造的聯賽、訓練營、國家隊計劃,是要真的去競爭,還是繼續以「學習」來掩蓋不足?
這不是過度自信,而是責任。挑戰文化意味著更嚴謹的治理、更精準的教練、更清晰的球員道路。它要求球迷不再降低期待,而是敢於要求進步。它要求我們不再滿足於「參加」,而是推動真正的進化。
學習何時轉為挑戰
有人會說:我們根本沒那個實力,談什麼挑戰?
沒錯,學習是基礎,但總不能永遠處在「學習」階段。否則就像學生永遠不上考場,只停留在預備階段。
關鍵在於轉換。學習是耕耘,挑戰是收穫。這個轉換的時機,就是球隊開始設下明確目標、誠實檢視自己,並且根據反饋不斷調整。初期,失敗提供教訓;再後來,失敗就要成為驗收,檢查學到的東西是否真的轉化成實力。這才是「學習」走向「挑戰」的真正過程。
日本就是如此。他們邊學邊挑戰,讓「學習」本身成為挑戰的一部分。每一個計劃、每一次失敗、每一次修正,都放在挑戰的框架裡。這樣的語言,帶來了責任感與緊迫感。
馬來西亞也必須問自己:我們還要多久把「學習」當作最後的答案?我們什麼時候敢說:我們是來挑戰的?這不是否定學習,而是把學習轉化成行動。
真正的平衡是:在挑戰中學習,在學習中挑戰。
未來的選擇
挑戰文化不能保證立刻勝利,但能保證進步,它會形成一種長期累積的節奏。
學習文化看似安全,但風險是永遠停留在原地。它告訴你:「參加就好。」挑戰文化則會說:「既然來了,就看看我們能走多遠。」
問題是:我們要繼續告訴自己 「我們還在學習」?還是開始建立一個敢於挑戰的文化,讓未來的勝利不再是奇蹟,而是長期堅持的必然結果?
選擇在我們手中。挑戰文化不是口號,而是標準;不是鼓掌安慰,而是誠實檢視進步。
希望今天的內容能帶給你一些啟發。如果你喜歡這樣的文章,記得點擊訂閱,完全免費。我們下週見!
— Jordan
訂閱電子報: https://bit.ly/42kV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