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球員真正浪費的是什麼?不是汗水

球員真正浪費的是什麼?不是汗水

「只要持續努力就會達到目標」是錯的。唯有在正確的方法上投注足夠的時間,才能真正進步。別無他法。

最近重讀 刻意練習 (Peak: Secrets from the New Science of Expertise),書中前言的這句話引起我很大的共鳴,我還特地分享到 Facebook。

朋友莊樹聰教練隨後轉發,並結合他在之前去希臘參加歐洲聯賽主教練委員會教練峰會(EHCB Coaches Congress)的心得,提出了新的觀點,成為本週這篇文章的靈感來源:既然在最高層級時間是如此稀缺,教練該如何讓每一分鐘都發揮最大意義?

沒有多餘的時間浪費

EuroLeague 那些頂尖職業隊,並沒有無止境的訓練時數。舟車勞頓、恢復時間、緊湊的賽程,讓實際訓練時間極度有限。每一分鐘一旦被浪費,就永遠回不來。

對球員而言,訓練必須短、專注、貼近比賽。每一個訓練環節都要和實戰相連,每一次暫停都必須有明確的教學。對教練而言,負擔反而更大:更多影片要剪輯、更多戰術要準備、更多細節要設計,確保每一分鐘都能帶來學習。往往在場上看不到的準備時間,是場上實際訓練的兩倍甚至三倍。

責任的重心改變了。進步不只是球員「更努力」,而是教練「更聰明」地準備。而在現代籃球裡,最聰明的訓練,往往比最長的訓練更有價值。

為什麼基層發展更關鍵

既然職業球隊無法回頭補課,那麼基礎應該在哪裡建立?答案很明顯:基層。

樹聰教練的提醒很直接:等到球員站上最高層級時,要再修正決策、空間感或比賽閱讀能力,已經太難。職業環境只能往前走,幾乎沒有時間回頭。

這正是《刻意練習》 所強調的:有效練習不是盲目堆疊時數,而是針對弱點,透過反覆回饋去修正。

如果年輕球員在成長過程中只是「努力苦練」,沒有設計和反思,他們終將撞上瓶頸,因為精英層級根本沒有時間替他們重建基礎。就像摩天大樓蓋好後才要補地基,代價將極其龐大且痛苦。

「以後再學」的危險信念

我們常常還是用時數來衡量投入。球員加練幾個小時,家長把辛苦等同於成長,教練拉長練習,以為時間越長進步越快。這幾乎是文化的反射動作:越辛苦就代表越認真。但認真不代表結果。

現實更殘酷:錯誤的努力,其實是浪費機會。當我們延後正確的教學,其實是在拿「時間」這個唯一不可逆的資源來賭。等到球員進入大學或半職業層級,想要補課就會困難重重。當然,依舊有可能透過反覆糾正去重學,但過程艱辛,成本極高,甚至伴隨挫折。原本應該自然養成的習慣,變成要硬生生重新雕塑。

「以後」幾乎總是等於「更困難的以後」。如果放太久,最後就會演變成「永遠不會」。

從努力到設計、效率與時間

回顧之前寫過領航猿主帥卡總的《練得多,不如練得對》,以及領航猿助教唐偉傑(AJ)的《為什麼單靠努力不足以讓球員進步》,加上這次樹聰教練的反思,這三位教練的提醒,勾勒出清晰的方向:

  • 設計(AJ 教練):進步必須被規劃,而不是碰運氣。
  • 效率(卡總):短而專注的訓練,勝過冗長卻空洞的時數。
  • 時間(樹聰教練):錯過基層的黃金期,再來補救代價極大。

樹聰教練的觀察,和 AJ 以及卡總的理念一脈相承:努力本身永遠不夠。真正的進步需要設計、效率與時間三者的平衡。

他們來自不同的背景,台灣、西班牙、馬來西亞,卻說著同樣的語言。當來自不同脈絡的經驗彼此呼應,這就不只是地方問題,而是一個籃球文化的普遍真理。

最後的思考

樹聰教練在他的貼文留下一道問題:這些觀點對我們有什麼啟發?

我想,答案應該是:從還擁有時間的基層開始。越早尊重時間,後續的潛力就越能被釋放。越早重視質量而非數量,球員在關鍵時刻才更有可能挺身而出。

每一分鐘都很重要。浪費了,就永遠追不回來。

感謝你抽空閱讀。我們下週再見!

Jordan

如果這篇文章讓你有所共鳴,歡迎訂閱我的 newsletter,或到 Buy Me A Coffee 支持我的創作。你的支持,能幫助我持續分享更多關於籃球、文化與成長的故事。

Tags:

Share: 

Related Articles & Newsletter

Learning vs Challengin_feature
Read More
Pilots_feature
Read More
Midrange_feature
Read More

The Jordan Letters

Tap into insider basketball stories and analysis that set you apart. Even if you’re overwhelmed by noise.

This field is for validation purposes and should be left unchanged.

Copyright © 2025 Jordan Yap. All rights reserved